沈帥青:有圖有力量 小難民之死喚良知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5/09/07 08:00

最後更新: 2015/09/08 10:59

分享:

分享:

印度藝術家Sudarsan Pattnaik日前製作沙雕,紀念男童,且寫字句指事件反映人性被沖去。(圖片來源:AFP)

一幀敍利亞3歲小難民伏屍沙灘的照片,在社交網絡瘋狂「洗版」,既令大眾對難民轉向同情,令捐款大幅增加,更迫使政客改變對難民政策,何止有圖有真相,更是有圖有力量!

有關歐洲難民人道危機的新聞,港人或不大留意,但一張有關敍利亞男童遇難的照片,相信不少人也在網上看過,甚至深受觸動?

這名3歲小難民庫爾迪(Aylan Kurdi),跟隨家人離國逃難,上周三擬乘船偷渡至希臘,惟途中沉船,他與母親、5歲哥哥一同遇溺,庫爾迪屍體被沖上沙灘後,有記者拍下照片,照片放上網後瘋傳,其後歐洲多份報章亦刊登有關照片。

沙灘本是孩童耍樂的地方,但在照片內,庫爾迪穿着T裇短褲,卻已毫無生命迹象,可憐的身影惹人無限感慨,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張照片不單撼動人心,更成為了這場難民人道危機的轉捩點。

其實,這場難民危機並非近日之事,敍利亞自2011年爆發戰亂以來,數以百萬計的難民逃離家園,前往歐洲避難,可是對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說,只想把事情冷處理。德國、法國倡議設立配額制,讓各國分擔難民,但亦一直未成事。

政客不積極,自是與所受壓力不大有關,各地人民多只留意身邊事,對較離身的難民危機問題,覺得不切身,關注更加少,且近年歐洲各地因經濟放緩,人民不滿移民搶飯碗,甚至掀起排外情緒,自然更不會施壓要政府接收外來難民。

終於至敍利亞男童的慘劇照片出現,才扭轉形勢,民眾由不關心轉至緊盯事件發展,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分會在事件後,所收捐款急速上升逾倍,歐洲不少援助機構收到大量捐出的救濟物資。

更厲害的是,就連政府亦要收起冷漠,英國網民以網絡聯署迫政府救助難民,結果逾34萬人聯署,首相卡梅倫急急轉軚,上周公開稱被照片深深打動,願多接收數千難民;而即使難民配額制仍未商議好,德國和奧地利前日已稱同意張開雙臂接收難民,至首批數千名難民昨抵達德國後,更是受到當地民眾夾道歡迎。

一張相扭轉形勢,驚人的力量源自何處?《時代周刊》網站上周五報道,照片的力量,源於夠簡單。誠然,圖像帶出來的訊息,簡單直接,沒有文字、不須翻譯,但已等同直接質問歐洲群眾或政府,為何不能阻止事件發生?你是否有袖手旁觀?

在照片傳開後,有藝術家更走到事發地點附近的沙灘,堆起男童伏在沙灘模樣的沙雕,然後寫上「人性已被沖去」的字眼。

讓照片更添力量的,亦在於主角是幼童。小童天真無邪,就是最無辜的受害者,誰會忍心讓他們受到不必要的傷害?且在今次的照片中,男童面部向下,無法看到其樣貌,更是容易讓父母出現投射心理,擔心有一天自己的孩子,也會成為受害者吧。

英國《衛報》前日便指,小孩的脆弱、純真,往往會讓照片帶來超常的感染力,遠超於其他照片。事實上,在過往的越戰、蘇丹饑荒等事件之中,照片內出現的小童,亦都見證了照片的力量,足以撼動世界(見下表)。

1993 年,南非記者Kevin Carter到當到探訪饑荒,拍下一隻禿鷹對飢餓兒童虎視眈眈的照片,引發公眾對饑荒的密切關注。(相片來源:Pinterest)

而在互聯網年代,照片力量更會以幾何級數上升。不單照片傳播速度比舊年代更快,半小時、一小時已可透過社交網絡極速散播,就連範圍亦廣得多,傳遍整個地球。

更甚的是,網上大眾不會只是被動接收訊息,反之更會轉發訊息、附加評論意見,不單讓更多人知道事件,也是集結力量,且在今次事件中,不少網民對照片進行加工、又或漫畫改圖,以此表達對男童的悲憫之情,令受觸動的公眾更多。當面對如此龐大的民意浪潮壓力,各地的政客又怎會不急急祭出招數,又或改變立場回應?

一張相足以改變世界,遺憾的是,上月底同樣有另一難民慘劇,71名難民坐貨車從匈牙利前往奧地利,誰知途中貨車司機棄車逃去,車內全數難民窒息而死,慘況並不亞於此次男童的事件,但得到的關注度遠遠不及,其中的關鍵,或就與沒有震撼的照片有關。

有評論指,敍利亞男童的照片,讓本來無動於衷的大眾,從「火星」喚回來了。如今喚醒了大眾,但是要解決難民問題,尚有更大挑戰,例如歐洲各國是否能協調好難民配額制?願意多接收難民?且又如何協助難民融入社會,甚至應付將來可能激化、反彈的反移民浪潮?

歐盟下周將召開緊急會議,處理今次難民危機,就看一張相的力量,能否持續燃燒下去,迫得各國齊心解決問題。

1972年,攝影記者Nick Ut 捕捉了9歲越南女孩潘金福遭汽油彈灼傷,照片成為反越戰象徵。(相片來源:Youtube 截圖)

撰文 : 沈帥青